民航珠海进近管制中心管制运行部开展“空管知识进校园”活动
這很冒險,但比起落入殘忍的朋友圈,這好多了吧。
第二,銀行辦理財管2.0業務,客戶數及AUM為一種量化展現,但質化呈現同等重要,金管會期待銀行整合自身專業為高資產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例如中小企業傳承、強化產品設計研發能力、發展稅務規劃、信託或引導企業進行慈善置業發展以提高公司治理形象等,而非拉高高資產客戶水位後,僅扮演銷售管道角色。第四,進階人才培訓及參與推動台灣理財服務的人才優化及產業發展辦理情形。
童政彰表示,金管會審查是否續牌的重點,依高資產辦法共有5大要件,包括第一,業務辦理成果、規模及效益,且此項為金管會特別著重的項目。保險占比14%居次,但對比去年同期下滑5個百分點。金管會2020年推出「媲美星港」財管2.0方案,開放銀行和券商申請辦理資產超過億元高資產客戶業務,目前共9家銀行及8家券商已取得金管會核准,並正式開辦億級以上高資產財管業務。舉例而言,金管會將檢視銀行推動或強化財管2.0業務投資組合管理的辦理情形。3銀行拚財管2.0執照續牌,金管會提審核5要點2期許 (中央社)金管會2020年推動財管2.0方案,執照3年一期,中信銀、兆豐銀及上海商銀財管2.0執照今年底到期,目前均已向金管會提出續牌申請。
進一步觀察今年6月底整體億級以上高資產客戶AUM配置組合變化,以存款占比53%最高,年增7個百分點。Photo Credit: 中央社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右)。這段話有幾個關鍵點: 有用的內容效益因人而異。
他在文章中也提到,在數位媒體時代,各種新的載具形式包含了電子書、今日頭條、抖音、YouTube等。有的讀者告訴我,我的這幾本書是很好的工具書,他們會擺在案頭,當碰到問題的時候,再根據先前閱讀過的模糊印象去查找和思考。但是針對價值與價格的問題,就讓我非常頭痛,不知如何回答了。即使是帶著正確心態到書店去買書、找答案的人,也會因為即使讀完整本書,卻未必找得到答案,而降低了他對這本書的「感知價值」。
平順模式(even keel mode):企業目前營運平順,對於任何改變的建議都採取中立的心態,可以要,也可以不要。但是由於我自己的前六本書,主要的銷售數量都是以紙本為「載具」,因此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要談談這個話題:「紙本書的『內容』究竟有沒有價值?」 內容與載具,價值與成本? 我們先看數位媒體的成本與價格。
極少有人會帶著職場的問題或需求,也就是以「困境模式」或「成長模式」的心態到書店去買書、找答案。或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閱讀相同的文章,又有不同的感觸。(我同意) 雖然價值高。但在載具世代交替的同時,許多人就可能會產生「價值焦慮」。
但是,讀者從我的書中真正獲得了「價值」嗎? 讓我先以過去幾十年從事銷售工作的經驗,來談客戶面臨採購決策的四種心態,這和消費者是否會決定買一本書的情形很類似。在台灣的每一個人,不分男女、不論創業或就業、不管是在外商或本土企業服務,都應該會對我的書有興趣。(是指銷量嗎?那麼暢銷書怎麼解釋?) 競爭和免費,讓提供者不容易賺到錢。如果是「自負模式」心態的人,例如成功的企業家或高階主管,那就絕對沒時間也沒興趣閱讀經營管理的書籍。
為什麼有價值的書,賣得這麼便宜呢?尤其內容創作者所得到的回報竟是如此低?更糟糕的是,台灣原創的書,即使定價這麼低,銷量仍然很有限?對於這個問題,傅瑞德的看法是: 有用的內容效益因人而異。如果你的客戶是「困境模式」或「成長模式」的心態,那麼你交易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房子、名錶、藝術品可能放個十年、二十年,都大幅增值,為什麼書一買回家,價值就僅剩下一%? 傅瑞德認為,因為你買(消費)的是裡面的知識,所以值錢的部分你已經取用了,剩下的就是「雞骨頭」(二手書)。雖然價值高,但真正需要的人相對不多,不同來源的同質性也高(例如專業教學)。
如果帶著需求和問題到書中找答案,而書又可以很快提出很好的建議,那麼書給予讀者的就是「主動式的價值創造」。他也總結說「無論訂閱制(付費)與否,價值的來源都在於內容」,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來,對於內容的價值判斷來自「讀者」,而不是「創作者」。被動和主動的價值創造 大部分讀者不會帶著確定的目的或問題去閱讀一本書。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贊同,這也是「市場導向」的正確看法。文章中引用了賣二手書的故事:七百多本二手書,只賣了台幣五百元捐慈善機構。照道理說,客戶對於有價值的產品,應該就願意付出高價格,而有價值又低價的產品,應該熱賣才對呀?為什麼我的這幾本書,銷量始終拉不起來?經過我長期的思考和分析,認為問題就出在讀者對我的書的「顧客感知價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而不在於競爭與價格。
文:程天縱 28 論價值之一:書的價值在哪裡? 讀書時如果是以「瀏覽」的態度來看,因為經驗不同、場景不同、時空不同,所以得到的啟發和幫助完全看個人的領悟能力,獲得的則是「被動式的價值創造」。他也說到,這個「價值」會因人、因書而異。
在競爭之下,消費者往往很容易找到免費內容,或「免費方法」,讓提供者不容易賺到錢。許多讀者告訴我,閱讀我的文章時,發現與他們在職場的經驗相符合、觸動他們的同理心,因而獲得了啟發和幫助。
在這三百元當中,扣除載具(紙本)成本大約五十元、通路成本大約一百二十元、出版社的利潤等,內容創作者得到的,頂多是定價的一○%到一五%。成長模式(growth mode):企業營運正常,但是未來有更遠大的目標,必須要做改變,才能達到這個成長目標。
傅瑞德在他的文章中說到,讀者花了三百元買書,卻可能學到了「價值」一百萬的知識。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至於紙本書,以我的六本書為例子,雖然定價都是介於三百六十至四百元,經過各種行銷折扣之後,往往消費者付出的只有三百元左右。如果客戶的心態是「自負模式」,那麼你最好離開這個客戶,不要浪費時間,因為你交易成功的機會是零。
如果你的客戶是「平順模式」的心態,那你可能徒勞無功或進展非常緩慢,因為他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果真如此,還能夠說是價值高嗎?) 這幾點關鍵,其實混雜了銷量和價格的兩個問題。
數位媒體還可以靠規模,薄利多銷,但是傳統的紙本書,現在在台灣能夠賣個幾千本,就算暢銷了。對於銷量問題,我認為是因為臉書的演算法限制,讓出版社的行銷沒有發揮作用,導致我的臉書朋友和追蹤者,或過去曾購買過我作品的讀者,都不知道我已經出版新書。
自負模式(overconfidence mode):企業的表現正處於巔峰,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企業績效下滑,所以不要隨便搖晃我們的船,免得翻船落水。若想解除這種焦慮,就得學會重新看待知識內容與載具的價值。
簡單地說,大部分的人去書店,都是以「平順模式」的心態來逛逛,如果看到吸引他的書,就會購買回去閱讀。但是,我又認為,如果讀者認為內容有價值的話,應該願意付出溢價。對消費者來說,大部分的數位媒體所提供的內容是免費的,縱使有部分是訂閱制或付費制,費用都非常低,才能吸引消費者付費文:李哲緯(鮪爸) 虧損是必要之惡 交易心理諮詢時,遇到許多來談者的問題都是「過度要求高勝率」。
除非你心理狀態惡化,這個交易心魔才會再次湧現。我們要做的是「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而不是把它們壓在掩埋場裡,到最後還是會發臭。
特別當你虧了很多錢之後,你要開始限制自己每天能夠賠的金額,當你把虧損控制住了,你就知道自己投資最差的狀況是什麼,搭配你目前的現金流,你就會有控制感。回到交易上,交易中常有許多「心魔」,生怕一做不好,人生就沒前途、自己就沒價值、誰誰誰就會怎麼樣……種種恐懼造成你不敢停損、過度槓桿、冒太大風險,或者不敢下單。
越是壓抑這些心魔與恐懼,它們越無時無刻出現在每一次的交易中,導致衝動交易、計畫崩潰甚至喪失信心。然而過度追求高勝率容易使你的交易失去彈性,也可能促使你過度交易,增加無謂的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整體獲利。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